腹泻原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世纪,日本为在计算机工业中占有一席之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些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引言

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工具,因此计算机工业便成了新时代中心工业,该工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个地区如果没有独立的、同样位于技术最前沿的计算机工业,就没有机会在21世纪跻身于世界领先地区的行列。

日本*府很早就认识到计算机工业的这一战略意义。年随着集成电路存储器芯片的发明,计算机工业在美国进入起飞阶段,此时,日本*府便集中全力在这一关键性的未来阵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工业。日本通产省和日本电子公司共同制定了内容广泛的战略,它同我们从半导体、视听电子工业、电信和机器人业大战中了解到的战略没有什么不同,是由下列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第一,*府封闭日本市场以对抗美国的竞争,对计算机的进口征收高额关税,并由能决定外汇分配的通产省严格加以控制,更重要的是封锁外国的直接投资,通产省以此阻止具有压倒优势的美国竞争对手在日本建立自己控股的子公司。该项投资禁令的唯一例外是对IBM公司作出的,IBM自年起便立身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就立即重新成立了一个销售分公司,50年代中期以来一在申请建立计算机工厂,年该申请终于获准,但附有严格的条件。

IBM不得不同意只要日本的电子公司交纳少量许可证费,便对其开放自己的专利,结果是大大帮了日本竞争者的忙。他们以IBM研究成果代价的一个零头便买下了其整个研究成果。日本通产省还对IBM可以生产哪些机型、每种机型的数量、可以进口哪些部件以及必须出口多少产品等进行控制。

第二,日本*府推出一系列促进计算机工业发展的措施,重点是对研究和开发项目给于财*资助。此类具有最重要作用的项目我们已在本书第二章关于半导体市场大战中了解到,这就是日本通产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它使日本的电子康采恩集团在计算机基础元件,即芯片的生产技术方面超过了美国的半导体公司。

除了工业直接补贴外,日本*府还同时制定了开发国内计算机市场的措施。通产省于年同工业部门一起成立了日本计算机公司,该公司购买生产厂家的计算机,然后以比日本IBM公司低得多的租金转租给使用者。

第二,作为补充措施,通产省有目的地控制日本公司取得美国计算机专利的许可证。由于美国计算机公司被禁止在日本建厂,出售生产许可证便是唯一能在日本市场上赚钱的途径。再加上日本专利法的特性,日本人是懂得在谈判过程中将其作为有效武器来使用的。如同在欧洲一样,一项专利要在日本得到承认,申报日期起着决定的作用。

与欧洲不同的是,该专利在申报时就必须公布,到获得认可时可能已过去了数年。在此时间里,竞争对手可以利用该项已被公布的发明,使用各种可以想象的补充专利将该项基本专利包围起来,以致发明者公司最后往往毫无办法,只好同意发放许可证,或进行交叉式的专利交换。

60年代和70年代的IBM统治

然而尽管日本在全国动员了20年,仍然没能改变80年代初世界计算机市场依然掌握在美国人手中的状况。虽然美国人在日本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从60年代初的五分之四减少到了70年代末的三分之一,但在日本以外的市场上美国人仍然几乎是独霸天下。主要称霸的就是一家公司:IBM公司。

年IBM公司依仗神话般的系统位列于大型计算机生产厂家的榜首,并在此后的几年内将这一态势逐步扩大到了几乎垄断的程度。一个又一个老竞争对手或退避三舍或夹缝求生:例如通用自动计算机,伯罗夫斯,美国无线电公司/哈尼威尔,数据处理公司,美国全国现金出纳计算机公司等。

60年代末新成立的数字计算机公司推出了小型计算机主机一一在微型化的时代里把它命名为微电脑,但仍有冰箱那么大小。数字计算机公司依仗其微型机的成就上升为第二大计算机公司,IBM公司推出竞争机种紧跟在其后。10年之后的年,又诞生了一个新公司:苹果公司。它推出了个人电脑,这是一种在写字台上使用的电脑,它不用再计算机专家在与外界隔离的计算机室里操作,而是由使用者直接操作。

该苹果个人电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年IBM公司推出IBM个人电脑进行反击,并依仗自己的市场霸权,使其立即成为工业标准。个人电脑的胜利进*开始了。

进入80年代前,便可看到以下描述:世界计算机市场处于迅猛的发展和急剧的变化之中。然而不管变化多大,有一点仍然保持不变:即IBM的压倒优势,世界上安装的全部大型计算机一这在当时仍是主要产品一一中的70%均是IBM系列。IBM公司同数字计算机公司一起控制了微电脑市场。

年以来IBM依仗着IBM个人电脑一直列于微型计算机生产厂家的首位,IBM的世界销售量超出了所有其他计算机公司销售量的总和。因此,全日本各地的公司便把IBM视作强劲的对手,战胜IBM便成了战斗的口号,这是一个深入到广大民众意识中的口号。那么要以何种战略才能击败这个对手呢?

日本的IBM一兼容性战略

一朝成为IBM的用户,今后几乎就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只能继续当下去,这是IBM公司控制世界霸权的奥秘。一家公司如果购买了IBM的一台数据处理设备,便要为此系统开发应用程序,并往往为此要支付数百万美元。然而这些程序只能用在IBM计算机的MVS操作系统上,换成另一个生产厂家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就意味着,要将现有的应用程序全部清除,再建立新程序。

然而即使是大型计算机系统的首次买主也会很乐意继续当IBM公司的客户,因为他可以相信,使用IBM技术在将来也会位居发展的前茅。只要他想用标准应用程序,就自然能在MVS这一得到大力推广的大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程序中获得最大的选择。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还没有一个计算机中心的领导由于购买了IBM计算机而被撤职的”。

那么,运用何种战略才能得以在如此的市场状态下战胜IBM呢?70年代初,当IBM推出新一代系统,在美国的竞争对手纷纷却步时,通产省和日本三大计算机公司:富士通、日立和日本电气便提出上述问题。它们在IBM公司以前的总开发工程师和系统的总设计师吉纳·阿姆戴尔那里找到了答案。

这位大师年离开了IBM,创办了自己的公司,造出了与IBM兼容的计算机。在该计算机上可运用为MVS操作系统开发的应用程序。计划要向用户提供这种”IBM一克隆机”,其价格要比IBM原装机打好几折。

富士通和日立按照阿姆戴尔的样机共同研制了能同IBM兼容的计算机;而日本电气则与美国计算机生产厂霍尼威尔合作,并保留了霍尼威尔的设计。运气帮了富士通的忙,阿姆戴尔及其新成立的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昐望在日本找到资金,富士通便乘机下手,于年拿到了参股权,并在80年代将其提高到48%的控股权。

实际证明,该新战略是行之有效的。日本的大型计算机生产厂家不仅能在其国内市场上进一步排挤IBM,而且从80年代开始日益在世界市场站稳了脚跟。在美国,由富士通控制的阿姆戴尔成了IBM兼容计算机的领先供应厂家,到80年代末阿姆戴尔的销售额猛增到20多亿美元,计算机硬件由富士通从日本提供。日立公司也采用类似的做法,通过一家美国伙伴公司,即美国全国半导体公司的计算机子公司,在美国推销其同IBM兼容的大型计算机。

年日立收购了该公司,并将其更名为“日立数据系统”公司。日立作为新公司的伙伴也得到了美国领先的计算服务公司EDS,EDS公司承担20%的参股,这一新的联合确保日立大型计算机在美国的销售额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年的销售额高达9亿美元。

日本人同时挤进了欧洲大型计算机市场。在这里,他们采取的同样也是与当地公司建立合伙关系的做法。在英国,富士通同英国国际计算机有限公司ICL进行合作,从年起向其提供处理器,这是ICL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年富士通又以80%的股份对ICL进行了控制;在德国,富士通向西门子提供西门子大型计算机系列的高程序段产品,西门子以自己的名字出售些计算机,。

结语

Siemens的商标在东京就已经标上;日立公司在则主要是通过意大利的欧利斐蒂公司和德国的一家由巴斯夫和门子公司建立的合资公司康帕雷克斯来推销其系列产品。对于日本人来说,所有这些“伙伴式”的合作都是为同IBM进行代理人战争。IBM也是这么看的,因此欧洲计算机公司只要在某地开始出售日本大型计算机,IBM便在欧洲加倍进行反击,于是欧洲人便在美国和日本电脑巨头的全球性大战中充当了炮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