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企业要将好理念清晰化
二、抓住肉鸡屠宰企业现场管理重点
三、管好靠持续团队建设
四、系统化管理才能长久化
五、现场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
六、持续不断输入企业文化的价值
七、扎实基本功是万事根本
八、建好薪酬激励机制
首先声明这个命题是有一点“伪”,毕竟管好在不同企业间的标准不同,也不易衡量,但是管理的好与坏还是有迹可循的,肉鸡屠宰行业在中国发展这么多年,尽管所谓的“派系”林立,但鸡还是那只鸡,人还是中国人,大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间,有些做法还是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
1、问指标
如果只看利润来评判管理好坏的话,“水份”会有点大,因受制于毛鸡成本、销售综合售价因素“双行情”作用,近些年不少企业的利润大概率是行情趋势贡献的大。若单独从屠宰生产角度看,质量是否过得硬,成本(单吨制费)是否降的低就体现出真功夫,这两个关键业绩指标(Q、C)可立见高下。
现如今人工费用已占据成本的半壁江山,若不计折旧和财务费用(利息),单吨制费(人工、水电汽、材料及费用等)能在-元/吨算是比较优秀了。超过元/吨的企业需要反思,海绵里的水就太多了。
2、看现场
只要是现场脏乱差,作业员工积极性不高,甚至士气低落,肯定是管理好不了。如果总体情形是老板在发愁,员工还不满,不好也就毋庸置疑。其实,管理的好坏都会在现场有“征兆”,通过“望闻问切”,病根也就找到了。
3、听评价
一听企业员工“抱怨”和幸福指数,若大多数员工喊累,但却对工资满意或是对企业仍能正向积极评价,愿意在这干,一般这样的企业不会差。如果员工抱怨工资低还喊累,幸福指数低(超过20%),八成好不了哪去。
二听客户声音,如果质量总是波动不定,区域市场排个“三流”,价格还老高,或是价格卖低,质量不咋地,关键时刻还断货,这两种情况肯定是运营管理出了问题,工厂管理不会好。若是质量过得去或是杠杠滴,价格*策灵活,客户愿意卖,货还不够需要先预约下单,这样的情形能不好吗?去市场走一走,企业管的咋样也就都明白了。
那么如何才能管理好一家肉鸡屠宰企业呢,“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下几点需要企业盘点下,看看是怎么做的,能否做的到。
一、企业要将好理念清晰化
肉鸡屠宰企业发展之初就得有个清晰的定位,明确的发展理念,简言之:从哪来,到哪里去,怎么做。对内来说勿被好高骛远、高大上和有些发飘的理念所迷惑。但“创新者生,守旧者亡”,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自我变革。经营理念和观念不能飘在“厅堂”之上,必须要下得“厨房”,沉下去务实落地确保真材实料,货真价实的发挥作用。
一个生存10年以上的肉鸡屠宰企业,自然有一套生存逻辑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尽管没有提炼萃取来表述企业文化的语句,但必须对员工的管理执行上要能“讲得清、说的明”。
肉鸡屠宰行业中不少老板大多是做养殖或干销售出身的,过去做这两块也是吃尽了行业红利。做销售把握市场行情,开拓客户渠道及关系维护上总能搞得定,摆得平,顺风顺水。做养殖赚得一桶金后自然要延伸产业链,毕竟养殖端是源头也是大头。一个持续稳定的养殖供应链比三天两头考虑如何收购毛鸡,看市场吃饭的企业来说,生存几率自然会更胜一筹。但肉鸡产业发展必定最终是要把饲料和养的鸡转化成鸡肉食品走入百姓餐桌,肉鸡屠宰加工的产品乃至调理、熟食是肉鸡产业链条发展的必然归宿。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鸡活禽交易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生鲜消费成为了主流发展趋势,而从经营角度,“随行就市”的营销策略决定企业生死的情形也越来越明显,而竞争会越来越加剧,非一条龙模式屠宰企业能否持续生存下去,若看不清趋势,没有将产品做好,也不能沉下去,坚守不住这个理念,不能及时转型,会很难管的好。这即是生存问题,也是企业战略规划问题。
二、抓住肉鸡屠宰企业现场管理重点
抛开行情影响的“赚钱论”,在质量稳定和保障的前提下,运营成本可控是个管理重点。而一线人力的稳定则成为了当下肉鸡屠宰厂的关键控制点,不敢说多年后肉鸡行业可能会发展到生产能高度自动化,用智能化管理替代用工,但在用工慌的今天,人员稳定是理所当然的管理“重点”,而且会越来越严峻。
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不少企业靠“高薪”挖人,高待遇稳定人,这个模式是否能长久也取决于企业的生存和经营策略。从短期角度是要解决用人的“燃眉之急”,从长远来看也不是个坏事,毕竟这个行业发展三十多年了,一直被“低门槛”“工资低”“脏苦累”标签化,只要企业成本能担得起,管理能上的去,挖人涨薪,提高待遇是行业人力发展趋势,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发展策略。
但从发展看一线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训练是最为重要的,尤其班组长层级的管理技能提升。毕竟价值创造都在一线,现场管理就得要靠上去。
近五年来,因为行业企业间相互“抢人”,拉高了行业的整体薪酬水平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搭台唱戏,找来的中高层人才能否在企业土壤下培植发展一线人员的管理,才是关键。如果文化融不进,管理无合力,一线员工不稳定,直接关系到基础作业管理水平是否能上去,搞不定这点,工厂效益就难以保障,也就不能说管的好。
三、管好靠持续团队建设
从产业链结构结合SIPOC模型看,肉鸡屠宰企业的团队可分为“三个”,毛鸡供应团队,生产团队,销售团队。如何将这“供-产-销”组成为一个高效运行的有机整体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所在。团队建设还不是一个部门或哪一块强的问题。这个组合的整体效能和快速反应的行动效率,才是评价肉鸡屠宰企业团队建设的关键出发点。
当团队加上“建设”两字时,也明白无误的告诉企业,团队建设是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企业必须清晰明白,好团队离不开人才自我培养,而人才一定是流动的,“良禽择木而栖”,企业发展业务拓展需要的是一支高效、敏捷的智慧性团队,团队建设也须与时俱进,也要适度“吐故纳新”。
在肉鸡屠宰企业发展团队过程中,必须要清晰了解“供产销”及后勤部门的职能分工及关键价值点在哪里。两场理论是行业的真实写照(食安行团队建设方法论)。
诚然,一个肉鸡屠宰企业是否管得好,还是要看大“班长”,有屠宰企业老板兼做总经理,忙的也是操碎了心,不忍心放手,可结果还没管好。而没去培养打造团队是问题所在,团队管理需要充分授权,权责利分配好,老板不累,也不用啥都会。
当管理团队能自主“造血”培养自己的人才时,这个团队才算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其实老板或投资人可以只管“搭台”“作秀”,老板的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把钱管好(别断了现金流),搭个好班子。团队建设问题是个贯穿企业始终“坎”,迈步过去是永远的负累。
四、系统化管理才能长久化
一个屠宰企业在组建团队之初,往往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先将产品加工出来再说,市场,品牌及生产的稳定性需要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去不断完善。
随着团队建设和持续发展,尽管“羽翼未丰”,但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实施做好如何系统化管理的问题,这对于后期企业管理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管理系统化,如同人体生理结构的八大系统,缺一不可,哪个系统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全局,牵一发动全身。但打造一个完善的系统化管理,需要一个持续的发展、运用的过程,一个肉鸡屠宰加工企业,能否长治久安,对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及效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现场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经营必须要有一套灵活巧用的管理工具。这些工具包括:现场管理基础工具,检查工具,分析工具,沟通工具等等。作为肉鸡屠宰加工行业,一个非常行之有效改善现场管理的基础工具非5S莫属,但我们很多企业缺乏专业的系统化的指导和运用,往往管理层只知5个S叫什么,还停留在概念中,照猫画虎无法将其精髓植入到一线管理实践。
自5S引入的这些年,国人善于创新的原因,一股脑将5S整到了15个S,20个S,最后落地时还是“S”掉了,成了挂在墙上的宣传画。
其实,做好5S能把前三个S做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在现场管理中,通过多年的实践运用,5S是真正最适合中国企业去学习运用的现场管理工具。5S简单易学,而且对于现场操作的规则和规范意识训练也十分容易导入和被员工理解。不仅能“养性”“修身”,重要的是通过导入现场,规范员工的行为是个好用且有价值的基础管理工具。
此外,我们都知道现场管理的三大工具(AB、VCS、SOP),以及专属食品企业制造的HACCP体系,ISO1等能真正的将其贯穿管理体系真正用于实战,要比纯粹拿个证放在会议室或印在包装箱上要有价值的多。
如何将适合企业管理的工具用于实战,需要综合方法,成体系化的推进到现场,是确保管理价值最大化的有力保障。自然对于企业管理的好,人才培养和成长也是功不可没的。
六、持续不断输入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每个企业都有其特有的“个性”基因。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但对管好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隐形的。
但在肉鸡行业,总有不少企业还在纸面上或口头上下足了功夫,没有真正的将企业文化在执行上落地。
企业文化,其实只要看老板是什么价值观,用人观也就差不多,再到现场了解下管理团队及员工,也就能判别企业是否管得好。毕竟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
企业文化需要持续不断的输入,如同学校一样需要持续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将文化基因植入每个员工身上,而一蹴而就就想有了文化的,或干个一年半载的员工就需要有企业文化,也是不现实的。其实,企业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影响是深远的。
员工对企业文化最深的理解和感受是你招聘了谁,辞退了谁,奖励了谁,惩罚了谁,提拔了谁……,事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