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我们借鉴了一张安信证券的报告,报告里这张图主要是讲医疗信息化的一个大概脉络,我认为还是挺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三波大医院信息化的里程碑。
医院医院系统开始,是90年代末。在这个之前基本上是没有信息化,就是手工。医院里面的大部分操作是纸质的,包括那个时代的美国。到现在为止美国还有很多的是纸质的。
中国正式开始是从年,在中国特殊的情况下,其实是政府在医疗这个行业里的强话语权主导的。从一开始也是从军队系统开始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我们叫HIS系统。
HIS系统是在中国起的一个名,在国外一直都没有叫HIS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它的出现是相对于临床信息系统而言的。
我前面讲回归初心是什么呢?是因为最开医院最基本的吃饭问题:挂号、收费、开药等等。后面做了很多的花样,医院的各种业务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改进医生工作方式这个初心的。
美国医疗支付是以保险为主的一个市场行为,但从小布什、奥巴马两届政府开始,政府开始投钱,或者通过公立医保进行补贴。鼓励让大家信息化,并将已经电子化的、数字化的医疗信息进行共享。
美国是很少有这种从政府干预的行为来鼓励行业发展的,虽然今天为止它也走得依然很难。
中国其实一路从90年代一直到年,常常先看美国怎么做。
到这几年的发展,包括技术上,包括在体制上,因为体制上中国的一些先天优势,实际上比他们还跑的更快一些。
从年、年开始,有一个重要的医改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从整个国家加大投入,开始去做医保的普及。这个冲击其实很大,在信息化领域,国家开始制定一些标准和规范,提前量地去解决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前量地解决业务流程操作的规范化等等,这些都是从年、年这个时候开始。
第三波是年,对我们来说影响比较大。标志性事件就是国家医保局成立,把过去长时间一直存在九龙治水,当裁判又当球员这些问题要彻底一起解决掉。
国家未雨绸缪,在中国GDP6.5%的情况下,先把医疗花费过度增长(2倍于GDP增速)刹住。
从疫情开始,大家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前面三波,作为一个亲历者来说,我是完全同意他的归纳的。
二
年的时候,国家卫建委那时候叫卫生部,后来叫卫计委,提出过医疗信息化顶层设计。
这是一个很好的归纳,叫做,我按照这个规划写方案时用过无数次,按照这个图,套到方案里面去,再拿着方案去卖产品。
4就是讲4级平台,6项应用,一张网,两个体系,三个库,这些东西说的都非常好、非常对,但今天行业里面很难套上去,但这个东西是很好的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后面是腾讯前几天出的一个报告。对于前面总结,腾讯从微观上面去做了基于访谈的的调研。
到年只有25%的医院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参与了区域的联通共享。信息化为什么做了20年还是这个样子,实际上不是信息化的技术问题。
说到后面在吐槽的时候是体制、机制没解决,区域里面你说技术上有多少问题?数据标准,国家也定数据标准,按照标准去做,医院也自上而下压着去做了,做完了之后为什么还是这样的?
因为没有业务跑,没人用数据,没有业务机制像国外一样要转诊,要协同医疗,所以你那有数据,政府投了钱,也下来政策做完了,就放在那,堆在那,到今天为止一轮又一轮的建设,其实大部分还是这个情况。
我讲这个行业很奇葩?是因为我很多同事是从其他行业做IT进来的,他们来了之后发现这个行业的IT的水平都很差,用的技术都很老,架构都很陈旧,然后很多新的东西都没用过,都没有尝试过,不要说跟互联网比,跟其他行业的这种toB的做大应用系统的都没法比。
但为什么行业又很自信?不是我们医疗IT人自信,是我们的用户都很自信,就觉得我们这行业很特殊,你就是不懂,来了之后你没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摸索,你根本就做不出个像样的产品来,甭管你哪个行业来的。
IT大拿来,医院挨骂:没法交付。医院甲方很自信,不磨几年,没法在这个行业立足。
你们看到一个BusinessModel肯定会问一些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其实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我们的用户,甲方、乙方、同行,都很少能很好地、很清楚地回答。
这个领域,都是谁在用?这里面用的用户太多、太复杂了。
医院里面,有管理的,有临床的,有各个方面的诉求,其实都在用它(IT系统)。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而且一群人在里面的角色也是乱线头。
谁买单?医院买单,医院医院在买单,有个医院和私立高端的客户。但是那个很少,凤毛麟角,绝医院的预算,医院只要是稍大的系统都是院领导拍板、买单。
医院自己的钱。但实话实说,医院,目前经营的并不是特别好。
医院是一朵奇葩,它既不是企业,又不是事业单位,更不是政府单位。但他是个混合体,既有市场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卖医疗服务挣钱,同时它又是受行政的影响,医院,要受到学术各种圈子的综合的因素影响。
他的钱虽然很多,医院要申康去批,医院自己说了算;医院大的采购,所以这谁买单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买单的人为什么掏钱?你肯定要问他的动机,这跟toC完全不一样,toC你喜欢就掏钱,但toB可不一样,在医院这个客户群,更不一样。
真正用的人,一个系统,其实用的最多的是医护人员,就是一线的业务人员,假如他用的是一个临床系统的,他对产品是什么了解吗?他用的产品是哪个厂家生产的了解吗?很多连名都叫不上来。
他说这功能不好用,马上信息科还得找供应商来,信息科有的都没搞清这系统是谁做的,接口究竟是谁的问题,厂家在那互相打架,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用的人,医生他连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选择的这个系统,怎么选型的,也只有到上线的那一天,才知道系统行不行。如果科主任比较厉害、比较强势,说我用不下来,找院长去了,坐他办公室不干活了,这系统就要停下来。那就得按我说的怎么改就怎么改。但是绝大多数人就是忍了,就这么凑合着用,也是一个现实的情况。
最后来说拍板人、决策的人他在乎吗?在乎是在乎,但是决策人不是一线使用者,就很难做恰当正确的决策。
前面讲了叫做客户分析,后面我们看现实情况,就是IT的新技术应用都是比较晚,现在普遍用的这些系统的架构都是比较落后的。
很多的系统是采用量身定制的方法开发的,所以产品化程度非常低。很多产品化的常规做法,做一个软件版本,统一去发布升级,β公测等等,这些在医疗应用系统这个领域里面基本上不存在,都是项目型的开发过程。
因为项目型的开发过程,所以有很多的系统留在了项目现场,给后期的产品的升级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就变成了叫互害模式,对厂家也没有好处,对甲方也没有好处。
甲方觉得这个东西不好用,想改很难改,代价很大,难度很大,厂家坐在那里坐地收钱,要了钱之后,不少也改不动。
换另一个厂家的时候,伤筋动骨,对业务造成停滞。这要看系统是涉及哪块,医院开不了门,不能挂号,不能收费的话,就完蛋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我们客户说,比如说我们今天还在讨论,我们的软件是不是可以放到SaaS的方式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去收费?但第一个问题就是,医疗系统里面的人怀疑你数据安全能不能保证?
其实这是个伪命题,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但是一定有更安全的技术方法能够确保你的安全。
三
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这个医疗IT行业里的人才是非常难找的。自己团队的培养和外面招高水平的人都很难。
那些其他行业本来技术很厉害,是能够进来之后把整个行业提高带起来的,但是人家不愿意来。
两方面原因,一个是你这行业薪水给得低,跟互联网没法比,我们有很多原来做得不错的同事,互联网企业一砸就三倍工资挖走了。我们工资不够高,然后很苦,学医疗的时间特别长,所以招高素质的人很难。这里面又是一个交叉学科,如果你听不懂医生和医疗用户的这些的话,需求没法理解的话,就很难做出产品来,这个是你有再高的IT技术解决不了的。
所以几个方面,IT的、医学的、管理的、政策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这样的复合人才就很难找,然后这个行业又比较穷,就是这样一个现实。
医院IT,医院,医院的一个现状还是这样,已经叫老生常谈,医改一开始就是,每次讲课都是从头开始说,重复了这么多年,但实际情况还是没太大变化,医院的,早上门诊的情况。
下面就是一个还算发达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的实际情况,就像这两个报告里面。我们跟日本去对比一下,平均值来说比较接近了,当然比它的日均的业务量还是要高。医院,是平均值的7倍,这么多年之后仍然是这样,和基层差特别多。下面是住院量的,这个差别也是一样的。
所以这样的倒挂:医疗资源集中于城市,医院,医院的这种情况,到今天为止没有改变过。
不过国家还会把这种倒挂解决,因为基层的设备不够强,还是要加大投入,所以会有很多的政策带来的商机。
万以上的50万医院,医院的分布的情况差很多,所以基层会有很大的一个增长,但重点说的是所谓硬资源设备只是硬件,还有大量的软件,其中最核心的还是作为医疗资源是人才,高端的医生的人才,有经验的医生的人才。
我有很多的朋友、家人是医生,只看到辛辛苦苦学那么多年医之后,这个人最后变成了医药代表,变成了做其他的商人,做关系的人,从来没有看到外面的人能进来重新学医干医生,医疗人才永远在流失。
四
前面讲的为什么进大三甲?因为这些医生想要成长,医院,要跟有名的老师,自然地在往上走。
医院吸引好的医生,反过来医生成了名之后,医院要把住这些医生,不会让他流失。
医院砸很多钱去建医院比比皆是,医院关门的特别多。你进不来好的医生专家品牌,就没有病人,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反过来你就养不起名医,一直都走不出这个圈。
当然这个事会改变,迟早会改变,因为毕竟说到底还是按照一定的市场规律来解决。
教育行业现在已经有一定的市场机制在走,过去教育也是这样,好的学校靠品牌留住有名的老师,有名得老师奔好的学校,所以你一直走不出校园。
今天到有了一定市场机制的时候,会有商业化的教育机构会走出这一步。医疗更难,时间更长,但是最终来说会扭转这种趋势的。
有多少院长对于信息化是真正了解和懂的?
有一些院长是重视的,但是不一定懂。还有一些院长基于前面的诉求,希望在其他领域跟别人竞争,我要走一个偏门,做出成绩,成为样板,这样的也有。
当然信息化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一个管理思路,如果没有管理思路的话,信息化基本上抓不住什么东西了。
如果院长有自己比较清晰的管理思路的话,就会发现这样上信息化其实效果也明显,也很轻松。
但是很多院长在没有管理思路的时候又重视,你最怕的是没有管理思路,不懂信息化,还重视信息化的情况,就最糟糕、最麻烦。
后面我自己想,市场上卖的这些产品,卖的这些东西,它的需求在哪?
我把它归了三堆,一个叫内源需求,前面讲的回归初心的,我把它归这一类叫做初心的需求。
医院自己不上这个东西难受,它一定需要这个东西,它也想明白了要上这个东西。
上了这个东西,或者看别人用这个东西,一定比现状要好,要么就是效率提高,要么就是解决了现在解决不了的一些问题。
这些叫内源性需求,里面列出了很多,医院的一些基本业务能跑起来,能借助信息化完成一些管理行为。
医院要方便患者等等,还有一些要经济效益,这些在信息化里面是立竿见影能够帮助它解决一些问题的,但是这些延伸的应用等离不开支持基本业务跑起来的生产系统。
说到科研考试,现在科研发一篇文章,你去病例堆里面去刨,或者去图书馆找文献,现在已经完全不行了。做临床实验也好,还是其他什么研究也好,现在没有信息化手段就太困难,花太多时间找一堆的研究生,天天在那干这种低水平的事。
这部分刚才说的预算,医院是没钱,也要向上面申请的。医院有动力去要钱,去做这个事,这个是自己掏口袋愿意干的事。
还有很大的一部分,作为我们厂商来说要赚的钱,是政策要驱动的,这部分实实在在存在的需求,也是有人要买单的。
IT信医院的等级评审挂钩了,电子病历评级又有业务本身,有业务的流程,有病历的规范,同时又有信息化支持等等。这些都跟信息化挂钩。
还有一些传统的上报工作要去做,新冠要去报,病历质量卫建委要管,药监有不良事件,有这些东西都需要上报,需要应用的支持。
这个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医院本来开的好好的,正常业务该怎么做怎么做,这是给我加上的一个负担。如果有更自动化的上报系统,医院都是减负。
当然现在又来了,最近的热点是医保局的事。
以前医保局还是简单地做一个接口结算,告诉我说病人花多少钱我给你报销就完了。
顶多复杂的就是我一个医保局异地结算问题,但是现在就更复杂了。
因为后面讲的一些事情,这个东西只会比现在更复杂得多。这部分我叫它外部要求,放在一起,这部分的钱是实实在在的钱。
再来的就是前面讲的,我们叫花拳绣腿,因为其中还有很多的亮点,你从投资来说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