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许笑文
读而乐、乐而余,腹有诗书气自华。
各位海狮悦读的书友们,大家好。本期,我们与大家推荐和分享的好书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皮囊》。
《皮囊》从年到现在,已经热销多万余册,读过的人们都说,为什么喜欢它?多半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共鸣。该散文集收录了蔡崇达的14篇散文作品,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有读者评价“每一篇都是一颗催泪弹”。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
刘德华觉得《皮囊》中有共鸣,主动为他写序:“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
*滟惠: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万里挑一
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嚎啕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多少人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而快乐?有几个人还在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假如喜欢读书,就一本接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想写什么故事就写什么故事,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非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更丰富和深刻,而不是为了肉体的享受让灵*遭受折磨。
在《皮囊》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他们一直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陶亚娟:
剥开沉重的皮囊,找到最初的自己
《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我活着的真正意义。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谢谢时光,谢谢命运,虽然他们那么残酷。但终究让我看到过风景。物都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想要活得轻松便要学会妥协,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副最初的皮囊,又为什么要给自己装上更多不真实的皮囊来伪装最后又一层一层地撕扯下来呢?我们的灵*还在,我们仍有梦,就要不忘初心。
结语
读蔡崇达的《皮囊》,有种意犹未尽、不想读完的感觉。正如韩寒说:“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达到更快。”刘德华也说:“因为当下,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在小编看来,这本名为《皮囊》的书,实则在写心。
书友们,今天的好书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你也喜欢这本书,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