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性胃肠炎(rotavirusgastroenteritis)是由轮状病*(rota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又名秋季腹泻。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感染导致约1.25亿婴幼儿腹泻,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B组轮状病*可引起成人腹泻。
病因
病*感染(45%):轮状病*进入体内后能否致病取决于感染病*的数量,入侵病*量多,有助于病*侵入,轮状病*进入体内后通过两个途径引起腹泻:一是轮状病*直接对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损害,引发病理改变;二是轮状病*在复制过程中的代谢产物作用于小肠内皮细胞,破坏了肠内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腹泻。少量的病*会被人体自身免疫掉,不会发病。
生理因素(10%):机体自身的生理性特征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机体肠上皮刷状缘的乳糖酶(为轮状病*受体)含量较多时,如在婴儿时期,则容易感染轮状病*。随年龄增长,此酶量减少,易感性下降。
免疫力低下(10%):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有助于轮状病*侵入,诱发疾病。
发病机制轮状病*侵入人体到达小肠后,通过其外壳蛋白Vp4(吸附蛋白)与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上的乳糖酶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质内增生并使其受到破坏,脱落,由于绒毛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使乳糖酶等二糖酶减少,导致乳糖向其他单糖转化受阻,乳糖在肠腔内积聚造成小肠及结肠腔内高渗透压,使水分移入肠腔,导致腹泻和呕吐,随后,来自隐窝底部的立方上皮细胞上移,替代已脱落的绒毛上皮细胞,由于其细胞功能未成熟,仍处于高分泌,低吸收状态,结果导致肠液潴留,使腹泻时间延长,轮状病*复制过程中合成的非结构蛋白NSP4,在轮状病*致病过程中起肠*素的作用,可引起细胞内Ca2水平升高,促使小肠黏膜cAMP水平上升也参与腹泻的形成,如腹泻及呕吐严重,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的发生。本病为可逆性病理改变,黏膜常保持完整性,主要受损部位在小肠,活检可见小肠绒毛缩短而钝,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不规则,呈立方形,有空泡或坏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