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卫生员和医生都说人的寿命是“天年”:
《素问上古天真论》:“活一世,百岁即去。」
《尚书洪范篇》:“一百二十岁。」
可见,人的原始寿命是岁,称为天年,是上天赐予我们的长寿数字。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善用天年”。这是为什么呢?
在《内经》中论述了长寿的基本要素是:五脏六腑坚,气血调和,筋利,皮实,行营而健常,呼吸温和,气机温和,六腑化谷,津液播散,所以能长久。
人体,五脏六腑,升与降,是一个无止境的闭环,环环相扣,有先天的积累,后天的运化调整,这样才能循环往复,共同生活,过百年也不成问题。
不可能永远这样。一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中脾胃,这一点很重要,也容易出问题。
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卖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脾胃的影响。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在中焦的枢纽出了问题,身体就像流水线中间的紊乱。长此以往,投入产出都会受到影响。
《肠胃养生:无病到天年》年,中医大师陆的老老师写道:“肾为先天之本”。大部分人的寿命可以达到岁,“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我们的实际寿命往往是由后天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决定的。所以要“养后天养先天”。可见,养生最重要的是养脾胃!
第一位国医大师李振华老师也非常重视脾胃之气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他常说,“好的统治者只调理脾胃”。
所以调理脾胃是个大课题,需要长期研究和坚持。不是喝一碗粥,按一次穴位就能毕业。
三点,需要做笔记。
1.只有气机升降,才能平衡。
如上所述,人体是一个闭环,是一条流水线:营与健的运行,经络的连接,浊与津液的分辨,津液的分布。我们体内的“气”无时无刻不在上下运动。中医称这种运动为“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这个运动停止,我们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脾胃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他们在我们身体的中焦,而脾负责运化,胃负责受纳,这两个小同志可以说是掌管了我们身体中间的气血运行的枢纽。
中医说:“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一个输送水谷,一个接收水谷,一个把细腻有效的营养水输送到全身,一个把糟粕往下传到全身。可以说,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升降通道通畅,我们身体的气机才能正常变化。
人活一口气,气运行顺畅,五脏才能和谐舒适,才能不生病。反之,如果脾胃气机失调,脾气不升,胃气不降,那么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脾如果不升反降,叫做「脾气下陷」,也叫中气下陷。
脾气有支撑脏器中正的作用,脾气不升反降,原本应该上行运输到头面、上肢的营养气血都上不去,中正支撑的力气也若弱了,就会出现: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无力、不爱吃东西,吃了会腹胀、腹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胃如果不降反升,叫做胃气上逆,这时人就会恶心、呕吐、打嗝、反酸。
清代名医唐笠山说过:「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所以说调养脾胃,不止是虚了就补,实了就泄这么简单,最重要的,还是要先把气机调和,让脾胃升降通顺,有时候才能够不药而愈。
2,调脾胃不止调脾胃
五脏六腑是组合劳动,谁不工作都不行,我们生活中脾胃受累,总有一些旁的原因,大多都跟其他脏腑功能失和有关系。
所以说,养脾胃也不是死心眼专攻一家,要找准兼杂、源头,调理起来才能更得心应手。就像李振华先生说的:「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李志刚教授讲过脾胃和其他五脏的关系:
心是脾的母亲,心阳不足影响脾胃运化,脾胃运化失常也会导致心血失养
肝失调容易导致脾胃不和
脾胃运化决定肺的津液气血的盛衰
脾胃虚弱容易导致肾虚
比较多见的,是肝与脾胃。现在很多人都是肝郁气滞,疏泄出了问题,肝气堵在那里,影响了脾胃的运化,这就是所谓的肝郁脾虚。
肝气太霸道,横截逆堵,侵犯脾气,就容易让脾气偏虚,运化失常。中医里这叫做「木旺克土」,肝属木,脾属土,他们本身是一个相克的关系,肝木太旺,就容易克制脾土。
很多人有「肠应激综合征」,一紧张肠胃就不舒服,或者肚子疼,跑厕所吧,又有排不净的感觉,或者根本不排。其实这就是因为精神过于紧张,肝气逆乱,才会引起肠道的过敏反应。这种一般是脑力劳动者、精神敏感的人容易患。
《内经》里有讲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说,肝有病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肝病久了会伤害脾,所以要在脾没有受伤的时候,就把脾气补足,做好战斗准备。
针对这种类型的脾胃病,路老有一水一粥一汤,贴在下面,大家可以参考。
一水一粥一汤
水:
姜归糖水:当归15g、生姜15、红糖15,加适量清水煮后饮用,适用于虚寒腹痛。
粥:
茯苓栗子小米粥:茯苓20g、栗子15g、小米50g。先将茯苓及栗子研成细末,然后置于锅中,加水适量,和小米同煮成粥食用。
汤:
荔枝扁豆汤:荔枝10枚、扁豆30g。荔枝去壳取肉,与扁豆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即可,喝汤吃荔枝肉。在食用上方时,一定要忌酒和辛辣。
其实养脾胃真的是不能一副药一次刮痧拔罐就行了的,要结合自己其他脏腑的反应,针对性的调养,大前提是不作死,减轻压力,避免不良情绪,不能过饥过饱,用餐要有规律、作息也是。适当运动,全面养生,这才是正确的操作。
3,因人而异,也要因时制宜
干啥都得因人而异,养脾胃也是一样,辨别体质以后,热了冷静些,寒了来点儿温暖的,这都是大原则。除了个人区别,四季调养上也有大原则。
《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里有写:「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张仲景说过:「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说一年四季我们都要关怀呵护我们的脾胃,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才能不容易收到病邪的侵扰。
秋季如何养脾胃呢?
脾胃虚寒的人,最适合用理中汤来温补脾胃了,这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名方。
理中汤,原方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这款理中汤,把白术换成了茯苓,这样既能温暖脾胃,也不会太燥。
方中用干姜温补脾胃阳气,先把被耗伤的阳气补回来;然后用人参、甘草补益脾胃的津液和脾气,因为经常拉肚子、大便不成形,既伤津液又伤脾气;然后用茯苓来化脾胃的寒湿,因为阳气不足,阴寒湿气就容易滞留,就像没有太阳的天气,雾气不容易散掉一样。
为什么要把白术改成茯苓呢?因为白术是通过温燥脾胃来去湿,现代人体质又比较复杂,很多人容易上火,但茯苓就不会了,它不温不燥,不寒不热,性子很平和,它是向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喝1~2周,喝一段时间就能感觉肚子里有个小火炉在慢慢升起、热量慢慢散开,肚子暖暖的、身体暖暖的。有些人胃口变好的,有些人放屁多了,这些都是脾胃功能变好的表现。
怎么吃:早上吃姜最好
把生姜洗净后切片,然后用醋和少量的盐泡上,大概三天以后就可以吃了。一次吃2~3片就可以了,不要吃太多,因为姜性温,吃太多就会导致胃热。
注意:心烦气躁、身体消瘦、高血压,或者经常口干口苦、便秘如球的人应当少吃姜。
醋泡姜吃法有讲究
1,不宜多吃
生姜毕竟辛热,不宜吃太多,路老一般是每天早上吃3片左右。
2,这类人不适合吃
醋泡姜虽好,但不适合阴虚火旺的人。阳虚体质、脾胃虚寒的人比较适合。
3,不可空腹吃
空腹吃生姜容易伤胃,可以配早餐吃,当做佐餐小菜,健康又好吃。
配一物功效更强
很多名医都推荐过醋泡姜的做法,国医大师周乐年周老同样介绍过他的吃法,周老在吃醋泡姜时会配上一把枸杞,这样不仅补阳还能滋阴,尤其适合阴阳两虚的人。
吃法:每天早晨吃醋泡姜的时候,配15粒左右的枸杞子,直接嚼服。(枸杞不需要水泡,也不需要放在醋泡姜里,干嚼即可)
禁忌:这个方法一般人群都可以使用,有病治病,无病提高体质,但要注意单纯阴虚或者有内热的患者禁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