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原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孩子的6大常见心理问题,当家长的你注意到
TUhjnbcbe - 2022/11/22 22:58:00

这几年,心理生病的孩子是越来越多了。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报告显示:

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

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刚刚过去的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也以“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为主题,呼吁大家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那么,今天小康君就来盘点一下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常见心理问题,并对相应症状和预防方法做简单的介绍。

1、儿童青少年6大常见心理问题

1、抑郁症

抑郁症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它难以被察觉,却对孩子伤害极大。

现实中,有不少孩子深受抑郁症的困扰,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被当作是青春期的“叛逆”,小孩子的“矫情”,从而错过了治疗机会,最终引发悲剧。

统计显示,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是15岁至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车祸。

典型表现:

1.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悲观;

2.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言语减少;

3.兴趣、精力减退或快感缺失,什么事都不想做;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能力越来越差;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2、焦虑症

焦虑不止属于成年人,孩子也可能深受其扰。

焦虑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以过度、持续性的担忧和恐惧为主要表现,还可能伴随心律加快、呼吸加快、出汗、发抖、虚弱、疲倦、睡眠困难以及肠道问题等躯体表现。

焦虑症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对于孩子来说,最常见的主要是分离性焦虑、过度焦虑反应和社交性焦虑。

典型表现:

1.分离性焦虑表现为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担心亲人离开后会发生不幸,亲人不在时拒不就寝,拒绝上幼儿园或上学,勉强送去时哭闹并可能出现头痛、腹泻、呕吐等躯体表现。

2.过度焦虑反应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和不切实际的烦恼。比如担心学习成绩差、怕黑、怕孤独,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安、焦虑。患者往往缺乏自信,对事物反应敏感,并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腹痛腹泻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

3.社交性焦虑表现为与人接触或处在新环境时出现持久而过度的紧张不安、害怕,并试图回避,恐惧上幼儿园或上学,有明显的社交和适应困难。

3、学习障碍孩子厌学逃课,考试成绩跟不上,未必是态度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在接受正规教育的条件下,智力正常的孩子在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能力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表现出明显困难,因此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要求。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等。造成这些障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

典型表现:1.孩子的智商不差,但某些学习表现却远不如同年龄的孩子;

2.孩子很想学,也很努力,但学习表现却还是不理想;

3.孩子有学习困难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一学期或一学期以上);

4.孩子需要特殊的学习方式才能学会(例如:将文字画成图像才能理解)。

4、多动症

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不认真,也未必都是品行问题,很可能是由于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注意缺陷、行为多动和情绪冲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多动症的患者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常常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疼。

典型表现:1.注意缺陷:注意力不集中,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经常心不在焉,丢三落四;

2.活动过多:很难保持安静,小动作很多,不分场合的嬉戏打闹;

3.情绪行为冲动:做事全凭兴趣,没有耐心;要求必须立刻满足,否则就哭闹、发脾气;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做出攻击行为;

4.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无法集中,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要求。

5、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和青少年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

这些异常的行为也被称为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成年后很可能会发展为人格障碍,把孩子引向歧路。

典型表现:1.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如偷窃、抢劫、纵火、破坏他人财物等;2.攻击性行为: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等;3.对立违抗性行为:经常逃学、尽管父母反对,仍经常在外过夜等。

6、游戏成瘾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无数家长为此而困扰,却感到无能为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游戏成瘾(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

典型表现:1.完全专注游戏;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9.因为游戏而失去或可能失去学业和社交关系。

2、3个维度,帮你判断孩子心理健康状态

上面提到的这些心理问题,表现涵盖了方方面面,但家长们还是可以借助三个维度的观察,来进行早期识别,防患于未然。

1、观察孩子的习惯主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学习等有没有出现异常。

2、观察孩子的行为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常态,如果与之前不同,与其他的同龄人明显不同,比如突然变得孤僻,不爱说话,甚至没有原因的哭泣等等,都需要引起重视。

4、观察孩子的情绪如情绪表现为焦虑、低落、爱发脾气,这些可能是青春期逆反的表现,也可能是某些心理问题的前兆,家长需要注意识别,合理引导。

6、6个技巧,预防孩子心理问题

如果孩子已经确诊,那就按照医生的要求接受规范治疗,同时做好家庭护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

另外,家长们也可以通过下面6个方面的改变,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快乐地成长。

1、学会倾听

家长的忽视和不理解,往往是造成悲剧的根源。作为家长,你是否真的了解孩子?你知道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他最近在想些什么?

请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相处,多一点倾听,少一些说教,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理解,建立更融洽的亲子关系。

2、心理教育

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长要帮助孩子主动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的减压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3、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忽视型、放纵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权威型的家长,则懂得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会对孩子的成长投入更多的爱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的6大常见心理问题,当家长的你注意到